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省厅动态

逗硬四类运用!四川财政建立全方位监督检查结果运用机制

四川省财政厅
2025年10月30日
信息来源: 财会监督处
【字体:
【打印文本】

近日,四川省财政厅印发《监督检查结果运用办法》、《监督检查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实施细则》,将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结果统筹运用,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全方位监督检查结果运用机制,深化实化整改督促、约谈通报、预算挂钩、工作评价“四类运用”,助力财政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构建整改闭环,清零销号定时限。对问题实施闭环管理,形成统筹汇集、重点督导、整改完成、汇总反馈的工作闭环,确保问题清零销号。面上统一管,财政厅财会监督机构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问题,分为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三类,明确整改时限,针对性提出措施。具体问题条线管,形成“业务管理机构重点督、部门市县具体改、财会监督机构定期汇”模式。采取发送“两书一函”、“回头看”等方式,督促建机制、补短板、提质效,推动整改动真格、见实效。

划分风险等级,“红橙黄绿”分类处理。根据查出问题情况,对省级部门预算、专项预算管理和市县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精准“画像”,划分“红、橙、黄、绿”四类风险等级。对红色风险等级的开展现场约谈;对橙色、黄色风险等级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问题的,采取发送监管关注函、印发典型案例方式开展通报,予以提醒关注,加强警示震慑,确保问题得到重视、责任得到落实。

分档精准测算,挂钩预算“拿钱说话”。综合考虑监督检查覆盖面和聚焦点,将监督检查结果在预算安排、资金分配、预算调整3个环节点对点运用,分别与年初部门预算安排、相关支出方向的专项资金分配,以及部门预算、专项资金预算的调整挂钩,分档压减预算安排,调减资金规模,提高挂钩针对性、合理性。其中,重点明确压减基数、系数和幅度,确保精准测算、精确运用,让监督结果最终“拿钱说话”。

抓实工作评价,年终通报结果。充分发挥工作评价“指挥棒”作用,严格区分问题责任主体,将监督检查结果与责任主体工作评价挂钩,以评督责、以评促优。对外,作为市(州)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每年向市(州)政府和财政部门通报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分靠前和靠后的逗硬奖惩。对内,作为厅内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年终全厅通报综合评价结果。

财政厅财会监督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制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中省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四类运用方式既有创新,也有总结提炼,系统性提高感受度,倒逼部门、市县坚守财经纪律底线、红线,扭转思想,主动靠前监管,从“要钱”转向“管钱”、从“花出钱”转向“用好钱”,为四川财政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