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省厅动态

聚焦零基破格局 深化改革提质效

四川省财政厅
2025年05月14日
信息来源: 中国财政
【字体:
【打印文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四川省财政厅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固化格局,建立年度保障事项清单,明确支出安排序列,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健全完善应保必保、重点突出、绩效优先、调控有力的预算安排机制,扎实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财力支撑。

过紧日子,全维度规范部门预算。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原则。从项目管理、标准建设、保障模式、编制审核等各环节各维度,全面推进部门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

一是分类设立项目。规范项目设立,将部门日常履职需长期安排的项目作为常年项目,将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需阶段性安排的项目作为阶段项目。按层级划分为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实行清单制管理。严格履行项目入库审核,逐一甄别剔除非急需非必要项目,根据支出安排序列合理排序。

二是健全支出标准。印发《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将支出标准划分为基本支出标准和项目支出标准两个体系。按照“问题导向、部门协同、分年实施”的思路,会同省级部门,聚焦重点领域,陆续出台物业管理费、办公区室外绿化养护费、论坛展会活动经费、政务信息化项目运行维护费等20余项支出标准。将制定的支出标准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支出标准信息库,并统一设置项目编报模板,严格按标准编制与审核预算。

三是完善保障模式。健全“收支统管、全额保障、聚焦重点”的行政单位保障模式,将行政单位所有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和运转支出,强化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经费保障。创新建立“单位努力、部门统筹、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分类保障模式,核定单位常年收支规模,在优先安排自有资金基础上,以省级部门为整体确定财政补助比例和总额,动态调整财政保障水平。

四是严格审核安排。基本支出采用定员定额方式编制。项目支出严格按规定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按照标准或评估评审结果,结合绩效监督情况确定资金安排额度。对跨年实施项目,总额一次核定,预算分年安排。重点聚焦“三公”、会议、培训、展会、课题等10项一般性支出,强化“单位—部门—财政”联审联评,逐一核定需求,大力压缩频次、时间、人数,减少非重点非刚性支出。2025年省本级一般性支出预算下降10%

统筹调控,全方位优化专项预算。持续优化调整投入方向,分类保障资金需求,加大统筹整合力度,积极转变支持方式,全面重构专项预算管理体系,全方位破解支出固化格局,加强财政资金资源统筹,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一是体现差异化。实施专项预算“分类分层”差异化管理。一方面,立足具体资金投向,按照刚性弹性两个类型,甄别区分项目性质,对刚性项目据实兜底保障,对弹性项目据效量力安排。另一方面,梳理财政支出政策内容,按照区域、行业、项目三个层次,对专项预算项目进行优化重构,既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又精准聚焦、相互协同。

二是提高调控力。财政层面,紧紧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取消一批、调整一批、增加一批”原则,对资金投向进行全覆盖、起底式梳理。20242025年,取消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较多的资金安排35亿元,调整分配零散、绩效偏低的资金安排145亿元,腾挪超110亿元,增加设立高质量发展基金、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基金,有力保障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腹地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部门层面,强化立足行业管理职能,服务保障中心工作定位,健全完善重点资金优先预留机制,根据阶段性中心工作需要,从交通运输、工业发展、基本建设等领域专项资金中预留22亿元,优先重点保障省委省政府在特定领域的资金安排。

三是打好组合拳。立足功能互补、用途衔接,开展跨部门、跨级次资金整合,整合各方面资金聚力支持跨领域、跨区域综合性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实施。比如,将中央、省、市、县四个层级以及行业部门分块管理的“天府粮仓”全链条专项资金统筹纳入财政平衡方案,三年筹资2500亿元,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是注重转方式。实施第四轮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建立“1+3”政策体系,三年期间每年筹集资金40亿元,引导带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建设“天府粮仓”、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构省级产业投资基金体系,设立首期规模为200亿元的母基金,以最高让利、最大容忍、最长预期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打造千亿级母子基金集群。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体系,组建注册资本金规模60亿元的省级担保集团,发挥全省行业龙头功能,提升融资担保业务奖补、费用补助、风险补偿等政策效能,促进担保机构稳健发展。

闭环管理,全链条夯实绩效监督。强化绩效管理和财会监督两大抓手作用,创新建立“管资金、管政策、管项目,都必须管绩效和监督”工作机制,完善贯穿政策制定、项目申报、资金使用全过程绩效监督工作链条,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监督闭环。

一是事前评估评审。全面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上会、同步公开,将绩效目标设置情况纳入部门集体议事范围。统筹实施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将评估评审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用于项目预算安排。2025年年初预算编制,对206个省级部门预算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涉及资金21.5亿元,审减金额近6亿元,审减率27%

二是事中执行监控。突出“线上”、“线下”相结合,对绩效运行、转移支付等依托一体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对监控疑点和发现问题开展“点对点”实地核查,督促指导部门(单位)及时整改到位。2024年,将85个省级部门493个部门预算阶段项目纳入绩效运行重点监控,涉及资金约48亿元。

三是事后结果应用。强化绩效监督结果应用,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监督挂钩机制,积极推动绩效评价和财会监督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定期报送问题整改情况。2024年,将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综合绩效结果应用于119项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调整转移支付资金约63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