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省厅动态

四川财政管好“钱袋子”办好民生事

四川省财政厅
2025年08月20日
信息来源: 中国财经报
【字体:
【打印文本】

四川省在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上迈出重要一步。

2025年,四川省财政厅围绕“强化成本分析、分类管控成本”,选择成都、攀枝花、泸州等市开展市政领域公共服务成本预算绩效改革试点工作。

市政领域公共服务包括供水、供暖、环卫、污水处理等方面,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该领域进行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既能管好“钱袋子”,又能办好民生事。四川省财政厅绩效管理处负责人表示,财政厅计划用三年左右推进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开展市政公共服务成本归集分析,分类核定成本取值,建立市政领域公共服务标准,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科学划分支出责任,合理测算财政补助,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明晰成本——实施全成本核算

按照三年计划,2025年为改革启动实施阶段,主要是开展调研,采集历史数据进行成本分析和标准核算,形成包括支出责任划分、预算补助安排、优化管理方式等工作举措在内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部署实施。

“分析公共服务成本是核心内容,也是改革最难啃的‘骨头’。”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打破支出固化的利益格局面临较大压力。当前市政领域公共服务支出是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的,每增加一项服务事项,相应增加部分支出,支出规模和结构已成为各部门的固化支出。例如,攀枝花市公园资产资源盘活利用项目,公园管理由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机构臃肿、人员队伍结构失衡,存在“旱涝保收”“吃大锅饭”等现象,急需通过成本绩效改革打破既有格局。

为此,试点地区财政部门成立成本分析小组,对市政项目实施全成本核算,以公共服务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人工、材料、能耗等成本归集分类;开展不同成本比较研究,从总成本、单位成本、项目支出要素成本等角度,全面解析估算成本构成及项目支出占比,判断项目成本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

在成本控制分析管理中,注重以“强化成本绩效分析,分类管控成本”为主线,实现从“模糊测算”向“精准管控”的转变。

该负责人表示,梳理成本构成是关键也是基础,但在获取企业财务数据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财政厅积极推动以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成本归集分类。

例如,乐山市污水处理服务费项目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为2.12/吨。由于乐山海天水务公司无法提供有关价格测算的成本依据,成本分析小组从建设成本和运营业务流程入手,综合运用成本绩效分析方法建立单价测算模型。

乐山市财政局局长孙廷鹏告诉记者,成本分析小组从建设投资成本摊销开始测算,对其投资合理收益进行锁定;从污水处理业务流程着手,对其运营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分类核定;通过成本绩效分析、行业均值参考、按会计规则进行成本计量等,逐项核定标准。

经过上述综合分析后,成本分析小组建立了污水处理费单价测算模型,即新单价=(运营成本+其他成本+税金及附加+特许经营摊销及收益+运营收益)/设计水量,使其建设投资收益率由原来的11.13%降至6%,污水处理单价由原来的2.12/吨降至1.41/吨,污水处理成本测算精准,收益合理。单价测算模型的使用有利于企业规范管理,保证公共服务质量。

确定标准——找准降本增效关键点

建立市政领域公共服务标准,是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有效举措。在确定公共服务标准时,成本分析小组依照确定的产出水平,剔除无关或无效成本,确定成本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成本变动规律,找准降本增效关键环节。

“我们采用与行业均值水平对比、与历史运营水平比较或按会计规则直接取值等方法,核算界定提供公共服务必然发生成本的合理取值,确定支出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财政厅绩效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公共服务标准的建立并非单项标准的测算和建立,而是要搭建“服务标准—成本标准—支出标准—绩效标准”体系。

以乐山市污水处理服务费项目为例,该项目明确当时立项建设的核心目标任务:依据岷江、沱江排放标准,设定处理量、水质达标率等服务标准等硬性指标;依托历史数据与行业对标,借助成本绩效分析方法工具,确定分项成本定额,形成成本标准;按设计水量5475万吨/年核定年度预算7531.97万元,建立支出标准。

为保证前述标准落地见效,此次改革还从管理模式和制度机制上进行创新探索,将成本节约率、服务达标率与预算安排挂钩,建立动态管理的绩效标准,推动污水处理成本绩效规范化、精细化,实现财政资金“钱花得少,事办得好”的绩效目标。

建设机制——“保基本+多层次”促科学管理

“坚持民生支出、建设支出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是今年预算报告对财政科学管理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四川省的改革重点。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四川省财政厅从科学划分支出责任和合理测算财政补助两方面进行综合统筹,探索建立“保基本+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分段财政补贴机制。

财政厅绩效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支出要达到保底的数量、质量和时效等产出水平;另一方面,需引入行业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市政领域公共服务降本增效。

在划分支出责任方面,此次试点将根据保障人数和需求量分布状况,结合全国行业平均保障水平和当地实际,确定政府履职保障范围,明确基本保障支出责任;根据当地财力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满足公众更高需求的保障范围,明确更高需求保障支出责任。

在测算财政补助方面,试点市财政部门对市政项目补贴现状、政策制度、运营管理、资金保障及绩效实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剖析,分析投入与产出匹配程度,确定项目总支出规模。针对项目总支出规模扣除项目运营收入的差额,根据实际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确定财政补助额度。同时,引导市县财政部门建立健全行业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资金挂钩。

以公交补贴为例,公交补贴的分段机制基于线路运营特征和成本差异制定,通过绩效评价将公交线路分为骨干、热门、常规、冷僻四类,对应客均成本和补贴标准分别为1.2/人次、1.6/人次、3.55/人次、5.85/人次。同时,补贴与客流强度、准点率等6项绩效指标挂钩,考核优秀可获补贴额5%奖励,未达标按比例扣减。该机制替代了原来“一刀切”的2/人次补贴方式,通过精准区分线路成本,既保障冷僻线路等公益性线路的运营可持续性,又促进公交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线网布局,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补贴公平与运营效率双提升。

“找准财政能力与保障范围平衡点,需要处理好两方面关系。”该负责人指出,一方面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该财政买单的绝不买单;另一方面是服务水平与财政能力的关系,坚决防止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脱节。

在开展财政补贴测算过程中,绩效管理及理念不但有助于降低财政补贴总量,而且对推动从“按量付费”向“按效付费”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内江市城区路灯照明节能项目将“节电20%”总体绩效目标纳入节能工作考核,通过财政一体化平台对电费支出、节能进度实行全流程绩效监控,每季度对照绩效目标分析绩效偏离度,确保节能措施与资金使用效益同步推进。同时,将所节约资金循环投入照明设施维护,实现“降本增效—资金循环”的良性运转。

“下一步,财政厅将按照三年计划有序推进改革实施,建立健全市政领域公共服务标准。2027年,将提炼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其他地区参与推动改革提供思路方法。”该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