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罗之飏
11月12日,经过双十一一整天紧张地“买买买”(实际上在努力工作,只是半夜起来买了点),想起银行卡上已是个位数的余额,记者去了一趟四川“最有钱”的单位——四川省财政厅。(没别的意思)
财政厅发钱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he)”一跳,四川省财政厅最近正在“发钱”,从今年6月底到10月底,已下达直达资金964.5亿元,资金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资金下达速度之快,刷新建国以来,四川财政史上的记录!(此处请把黑板敲三下)
为啥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夸张哦?四川省财政厅不是经常都在“发钱”吗?
(真是个机灵鬼!)说的很对,拟定和执行财政分配政策、管理省级财政公共支出,俗称管钱、发钱,确实是财政厅核心职责之一,但这次发的钱不一样。
有啥不一样?
这次这批964.5亿元资金是中央下达给四川的直达资金,四川再下达给全省各市县。四川省财政厅国库处有关人员说,他们只是当了一次“过路财神”,“愣是看着钱从中央下达过来,又‘嗖’地一下直奔市县基层去了。”
这个在四川财政史上是前所未有,在全国财政史上也是个重大创新。
好玄乎!感觉不太明白呢。(别着急,此时川观记者产生了和您同样的感觉)让我们请四川省财政厅有关人员给大家“科普”一下吧!
财政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财政资金事关国泰民安,受到严格的法律监管和规章制度约束,每一笔钱的下达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据他介绍,中央资金下达常规程序,需要先有政策依据,再由中央把资金指标切分给各省,各省再切分指标到各市,再到各县……从中央到县上,一路“切”下去,“平均要耗时一个月。”该工作人员说。
按这次直达资金类型看,中央下达四川抗疫特别国债351亿元;特殊转移支付共支出334亿元;正常转移支付共支出259.5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务限额(新增地方赤字)20亿元。
正因为财政资金分配和下达有这么多的“讲究”,才更能凸显这次“直达资金”的特殊性。
到底什么是“直达资金”?
5月下旬,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新增两个“1万亿元”安排——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国务院常务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资金直达基层、确保有效使用的特殊机制,让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党中央、国务院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
对此,再打个比方(这个可是川观记者独家想到的哦),直达资金下达,就像是从北京修了一条高速路联通了四川县城,中央财政资金不再“跋山涉水”,可以通过这条高速路直接“送到”各县城,而四川省财政厅只是高速路上的一个“服务站”,送资金的“车”来了,最多只能“稍事休息”,然后即刻出发,这也是为什么四川省财政厅对此自称是“过路财神”。
直达时间也有规定,中央要求到市县最长不超过10天,今年,四川省财政厅平均只用了7天。(够快吧!)当然,这背后是四川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加班加点的努力。
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回忆,今年6月30日晚,全省财政系统超600人同时在线,进行直达资金指标导入以及接收、分配下达等工作,他们的汗水和付出是速度助推器。
直达到得快,用得也快。截至11月11日,全省共支出806.5亿元,全省支出进度为83.8%。其中,省级财政支出6亿元,支出进度81.4%,市级财政支出153亿元,支出进度83.1%,县级财政支出647.5亿元,支出进度83.9%。拥有全国第二大资金规模的四川,支出进度在全国各省(市、区)排名第3位。
这些资金在快速直达后怎么用?
当然不能拿去“双十一”购物!
作为离群众最近,直面老百姓需求的县一级政府,县城是直达资金支出的主体。按这次直达资金支出次级来看,目前在全省形成的806.5亿元支出中,省级支出6亿元,占支出总金额比例(简称占比)0.8%,主要是发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补助经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补助经费、普惠金融发展资金等;市级支出153亿元,占比18.9%;而县级支出647.5亿元,占比达80.3%。
所以说县一级财政才是面对基层百姓最广的财政,也充分体现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的特点。
用到了哪些地方?
主要是六个方面: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比如,前不久,绵阳市为支持落实援企稳岗、高校毕业生就业十条、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十三条等政策,市本级财政安排4.1亿元支持保居民就业,并拨付稳岗补贴资金0.14亿元,这些钱就来自中央“直达资金”。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政策这么好,明年还继续吗?
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透露了最新消息:国务院已经在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以改革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