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四川省财会监督专栏

【经验交流】内江市财政局:“四位一体”提升“一卡通”监管质效

四川省财政厅
2024年10月22日
【字体:
【打印文本】

自2018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工作试点市以来,持续优化“一卡通”监管机制,着力构建监督体系,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去年,我市被财政厅确定为提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监管质效工作试点市,全力推进预算一体化系统与“一卡通”系统数据交互,有效解决了预算一体化系统和“一卡通”平台用款计划、支付明细、支付凭证关联断层等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发放到群众手中“最后一公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通过“一卡通”发放补贴118.72亿元,约3985万人次,受益对象172.51万人。

一、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监管规范化。

(一)建立协调研判机制。成立内江市“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财政局,负责“一卡通”工作的统筹协调,市纪委监委负责“一卡通”工作监督,市人社局负责“一卡通”系统网络建设和管理,民政、农业等行业部门负责项目审批及发放管理,形成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或推进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一卡通”管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建立业务监管机制。坚持把“一卡通”监管提质增效作为总抓手,探索建立“1+N”制度体系,推进“一卡通”监管工作规范化。1项基本制度,《内江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管理暂行办法》;N项具体办法,建立受理、代持代管、信息公示、超时预警和存疑拦截、问题线索诊断、持卡信息适时监控、投诉处置和对账等监管机制,确保监管工作有章可循。

(三)建立工作督办机制。市财政局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补贴资金开展同步督导,从“一卡通”系统提取审批进度数据,分类分级反馈进度信息,适时督促相关部门加快推进项目审批、资金发放进度。同时,在“一卡通”发放监管平台开发“监督小程序”,实施逾期自动提醒督办,增设监督关注留痕功能,让监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严格落实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机制,推动农业农村、林业、人社、民政等13个市级行业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将本行业“一卡通”系统应用管理纳入日常监督范围。

二、创新工作方式,实现监管常态化。

(一)实施一个行动。实施“一卡通”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实现“三个100%”,即排除涉密项目、一次性项目、僵尸项目、补贴对象只减不增项目等4类不适合纳入阳光审批的情形后,涉及到人到户的90项补贴项目100%纳入“一卡通”管理;建立线上特殊人员代管代持电子档案,保证享受补贴人员实现100%持卡;建立“日销号、周反馈”的发放失败问题线上追溯机制,所有首次发放失败的补贴资金100%复发到位。

(二)建好一组数据。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共享,在“一卡通”阳光审批平台共享房屋不动产登记等基础数据3.5亿余条,设置前置审查项124项,有效拦截发放周期重复、审查规则校验未通过等不符合补贴享受政策条件的“现存疑数据”28万余条,有效实现了智能监管。同时,率先与省“一卡通”基础支撑平台对接,实现省市共治共管,依托省“一卡通”发放监管平台比对功能,提取了我市与其他市(州)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重复发放信息127条,涉及资金13.52万元,并采取相关处置措施对重复发放补贴资金予以追回。

(三)推行一套服务。创新“互联网+”模式,在惠民惠农“一卡通”服务大厅增设移动服务、审核、监督等3个微信小程序,建立了集查询、审批和监管于一体的服务管理体系。截至目前,3个微信小程序使用量累计达57.36万人次。同时,将“廉洁内江”微信公众号与惠民惠农“一卡通”服务大厅互联,让整个业务流程在阳光下运行。

三、强化数据赋能,实现监管数字化。

(一)加强数据比对。深入挖掘大数据在监管和帮扶工作中作用价值,通过探索建立大数据比对要素商定机制,加强智能动态监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在“大数据找人、帮扶困难群众申领补贴”课题的探索中,选取了部分补贴项目打造主动帮扶场景试点工作。通过比对低保、残疾、特困家庭中未满18岁家庭成员与教育资助享受情况,共发现疑似应享未享对象1441人,经复核后确认符合政策帮扶对象179人,引导其申领补贴6.8万元。

(二)加强数据分析。今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预算一体化平台新增“一卡通数据查询”报表功能,辅助统计分析惠民惠农“一卡通”补贴发放明细、地域分布、年龄分布、时间分布以及办理过程情况等。监管部门可依托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财政部门可将统计分析结果应用于补贴资金分配下达方案制定,确保惠民惠农补贴落实更精准更高效。

(三)加强数据互联。今年重点围绕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监管目标,打通“一卡通”系统与预算一体化系统数据交互壁垒,实现补贴资金分配、下达、支付全链条监管,不仅在预算一体化平台直接了解到人到户资金分配、下达、支付明细、发放到位情况,也可在线督促相关行业部门及时处置代发账户沉淀资金,保障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今年7月,市本级在全省首次将“中职助学金”等2个试运行项目通过两个系统数据交互方式成功向657名补贴对象发放补助资金72.34万元,并计划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市到人到户的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将全部实行双平台在线发放,实现全过程监管。

四、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监管全程化。

(一)强化事前监管。针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等问题,统一实行“户报、村评、镇审、县定、市管”,将乡镇主要职能优化为基础数据核查和信息初审,不再直接发放补贴资金,切实防范镇村资金管理风险。全面实施“阳光审批”,开发具有信息归集、综合认证、规范支付、实时监督等功能的“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将惠民惠农补贴申报、审批、公示、发放等业务全部搬至线上办理,补贴直发享受补贴人员社会保障卡账户,实现所有经办环节闭合运行。

(二)强化事中监管。纪委监委、财政、审计、银保监等部门在“一卡通”系统分设160个系统监督岗,对资金发放进行全过程监督,针对筛出的“问题数据”,按照手工录入失误、基础数据不准、后台数据不全等情形进行分类研判, 及时对错误原因开展核查,有效形成监管合力。结合“一卡通”监管提质增效需求,开发可视化分析大屏,对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拨付情况、地域分布、资金支持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疑似问题及时分类处置。

(三)强化事后监管。财政、人社、项目主管部门针对各类检查中发现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措施,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对重点抽查、专项检查发现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已按要求移送相关部门处理。截至目前,召开“一卡通”工作协调会议32次,有效解决了共享信息更新不及时、发放失败原因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